熙宁六年春,汴梁城。
王安石站在御书房内,向神宗皇帝汇报变法进展:
\"陛下,青苗法已经调整,现在利息降低,还款期限也更灵活了。农民的反响不错。\"
神宗点头:\"朕听说,有些地方的农民主动要求参加青苗法?\"
\"是的。因为利息比民间借贷低,而且有官府担保,农民觉得更可靠。\"
\"市易法呢?\"
\"也在调整。我们加强了监管,防止官员与商人勾结。现在物价确实稳定了许多。\"
正说着,一份奏章送到:边境捷报,新编练的军队再立战功。
\"陛下请看,\"王安石说,\"这就是改革的成效。军制改革后,我军战力大增。\"
神宗展开奏章,龙颜大悦:\"变法两年,确实见效。不过......\"
\"陛下有何指教?\"
\"朕听说有些地方执行过严,民怨不小。\"
王安石恭敬道:\"正是。所以臣一直强调,变法要循序渐进,要因地制宜。现在我们正在调整政策,让它更符合实际情况。\"
神宗满意地点头:\"这才是治国之道。改革图新,但也要顾及民情。\"
窗外春光明媚,这场变法正在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王安石正在和神宗讨论变法细节时,沈括求见。
\"陛下,臣在民间发现一个奇人,\"沈括说,\"此人虽是平民,但精通天文历法,还自制了多种观测仪器。\"
\"哦?\"神宗来了兴趣,\"详细说说。\"
原来这人名叫张元,是杭州一个普通工匠的儿子。他自幼痴迷天象,常年自学,还改良了多种天文仪器。
\"最难得的是,\"沈括说,\"他发现了官方历法中的几处误差,还提出了修正方案。\"
\"有意思,\"王安石插话,\"这正是我们变法的目的——选贤任能,不拘一格。\"
神宗点头:\"传他入京。\"
一个月后,张元来到汴梁。他带来了自己改良的浑天仪和大量观测记录。
司天监的官员们起初不以为然:\"一个平民,能懂多少天文之理?\"
但当张元详细解释他的发现时,这些官员都惊呆了。他不仅找出了历法中的误差,还提出了极具创见的修正方法。
\"陛下,\"沈括说,\"若能让张元参与司天监的工作,对历法改进大有帮助。\"
有官员反对:\"他出身寒微,如何能......\"
\"正因为他出身寒微,却有如此成就,才更显难得。\"王安石说,\"变法就是要打破这些条框,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
最终,张元被任命为司天监技正,参与历法改革。这在宋朝历史上还是首次:一个平民,凭真才实学进入如此重要的机构。
\"这就对了,\"沈括欣慰地说,\"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该被出身所限制。\"
而此时的张元,已经开始在司天监埋头研究。这个平民天文学家的故事,成为变法中一段佳话。
在汴梁城的夜空下,一个新时代正在到来。
张元刚入司天监时,遭到了不少冷眼。
\"听说这个新来的技正,连科举都没考过。\"
\"可不是,就因为会摆弄几个仪器......\"
张元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专注于他的工作。一天深夜,他正在观测天象,突然发现一个异常现象。
\"不对!\"他立即翻开历法计算,\"按照现在的历法,这颗星不该出现在这个位置!\"
他连夜记录数据,准备第二天报告。但司天监的官员们不以为然。
\"无稽之谈!\"为首的官员说,\"这历法沿用多年,岂是你一个外人能质疑的?\"
正争论间,沈括来访。他仔细查看了张元的观测记录。
\"有意思,\"沈括说,\"让我们再观测一晚。\"
当晚,司天监所有官员都来了。张元架设他改良的浑天仪,指着天空:
\"诸位请看,那颗星的位置......\"
果然,星辰的实际位置与历法预测有明显偏差!
\"这......\"官员们面面相觑。
就在这时,一个更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张元发现天空中出现一颗异星!
\"快记录!\"他大喊,\"这可能是一颗新星!\"
所有人都忙碌起来。张元的改良浑天仪发挥了大作用,准确记录了这颗新星的位置和亮度。
第二天,这一重大发现被报告给朝廷。神宗龙颜大悦,特赐张元紫绶金鱼袋。
那些曾经轻视他的官员,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实学本领。
而张元,已经开始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浑天仪。在他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天文数据。
这些珍贵的记录,日后都将成为宋代天文学的重要资料。
熙宁七年春,汴梁城外的一个村庄。
\"娘,您看!\"一个小男孩兴奋地跑进院子,\"我在新建的义学里学认字了!\"
他母亲接过儿子写的字,眼里含着泪花:\"好,真好!\"
这是变法后新设的义学,专门教授平民子弟读书认字。不仅免费,还提供笔墨纸砚。
正说着,邻居王婶走来:\"这义学真是好事。我家那小子以前只知道玩泥巴,现在天天捧着书念。\"
\"可不是,\"一位老农插话,\"现在青苗法的利息也降了,还能分期还。日子确实比以前好过些。\"
就在这时,一队官员走进村子。村民们紧张起来,以为又要收税。
\"大家别怕,\"为首的官员说,\"我们是来了解情况的。朝廷要调查各地民情,看看政策执行得如何。\"
村民们这才放松下来。有人开始说起自家的变化:孩子能上学了,借钱不那么难了,就连集市上的物价也稳定了......
而在不远处的城里,一个更大的变化正在发生。
城里的市集上,热闹非凡。
\"快看,官府新设的市易务开张了!\"一个商贩喊道。
只见一座崭新的建筑前,挂着\"市易务\"的牌匾。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商品,每样都标明价格。
\"这价格比以前便宜多了,\"一位老妇人说,\"而且货品齐全,不怕被宰了。\"
正说着,一个商人模样的人走来:\"我刚从市易务卖了一批布匹。虽然赚得不多,但至少稳定,不用担心被世家大族欺压。\"
突然,一阵骚动传来。原来是几个不法商人想哄抬米价,被市易务的官员当场抓获。
\"好!\"围观的百姓纷纷叫好,\"这些奸商,终于有人治他们了!\"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CC读书(m.ccdushu.com)大宋侠士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