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音0

首页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柯南之柯学捡魂娘娘她太有事业心了精灵:智爷重生,从神奥联盟夺冠七零恶毒男配攻略那个俊美男知青穿成路人甲后,顶流他心动了撒娇哭包弟弟变疯批啦!冥王妃四合院之林栋的幸福生活父母双王!开局缔结超梦契约你我本无缘,全靠我砸钱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 - 妙法莲华经txt下载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52章 第52集《妙法莲华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零七面,我们看最后一行,讲到四趣的余报。这一段是佛陀在讲完〈譬喻品〉以后跟我们做一些提醒。对于《法华经》的流通,佛陀提出两个重点:第一个,要有利益众生的因缘;第二个,不要虚妄地宣传。

什么叫有利益的因缘呢?在本经来看要有两个重点,你要么智慧很高,你要么信心具足,都可以。你说我这个人没有智慧,但是我一听《法华经》我就欢喜,我就愿意读诵,虽然我不懂,但是我就欢喜,也可以。那如果这个人是既没信心又没智慧,那你就拿佛法里面的三皈五戒给他听就好,拿业果、空性的思想就好,你千万不要一开始给他《法华经》。因为这种不思议境,他很容易不信而生谤或者谬解而生谤,这个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佛陀警告末世的弘法者或者菩萨一定要怎么样?观机逗教。如果有一个人他不信,他可能起瞋心,善根不够,甚至于出言毁谤,在佛教界产生重大影响,使令很多人对《法华经》失去信心,这个过失就很重。

前面讲到它的过失有三种正报:地狱、畜生、人道。那么这三种正报结束以后剩下余报,就像地震过后还有余震,这个势力相对就比较少。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看经文。

常处地狱 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驼驴猪狗 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聋盲瘖痖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着我见 增益瞋恚

淫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这个人从地狱到畜生,从畜生到人类,从人类出来以后,他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余恶道,如己舍宅”。

我们前面说过,他要是堕落到痛苦的果报也就罢了,因为痛苦是暂时的。我们比较怕的是他断了善根,障道。一个人障道以后,他即便从罪业出来,因为没有善根力,就很容易又再堕落。所以,他这个人因为善根力、福德力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他即便在人道里面受的罪业结束以后,他还有一些剩余的势力。什么势力呢?他以后的生命“常处地狱”,就好像在游自己的花园这么的频繁,或者说“在余恶道”。“在余恶道”是什么呢?就是三恶道扣掉地狱,就是饿鬼跟畜生。堕入饿鬼跟畜生就像自己家里,那更频繁,在家里面是比在花园更频繁。总而言之就是这个人很容易堕三恶道的意思,因为他内在的善根受到破坏,愚痴闇钝;再者,他也不能见佛,也不能闻法。

所以这个人他就很容易造罪。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经常堕三恶道了。那他怎么办呢?他就只能做驼驴猪狗这种畜生。这是不得自在的,都是要为别人服劳役的,或者要被人家食用的。“是其行处”,是它的生命的活动范围。“谤斯经故,获罪如是。”这个地方讲到三恶道的余报。

有些人他稍微好一点,他的余报可能是做人,但是这个人也好不到哪去。“若得为人,聋盲瘖痖”,就是六根不具。“贫穷诸衰”,这个诸衰就是容貌丑陋,“以自庄严”,贫穷跟丑陋来当作生命的受用。或者说“水肿干痟”,身体水肿或者是身体特别的消瘦,总而言之循环系统不好。“疥癞痈疽”,身体有恶疮或者痈疽,就是有大片的泛红的毒疮。“如是等病,以为衣服。”这种皮肤病的病痛是不离开他的色身。“身常臭处,垢秽不净。”这个就是他卑贱的果报,这是指外在的情况。

这以下讲内心。“深着我见。”这个我见是所有烦恼的根本,一个人有“我”以后,他就很能跟人家对立,别人讲什么话,他就很容易站在对方的对立面,所以他就有两种后果:“增益瞋恚”,瞋心很重,要么淫欲心很重,重到甚至于不择禽兽。“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这个地方讲到毁谤《法华经》。毁谤《法华经》等于是断了三宝的种子。当然,毁谤《法华经》的罪是有轻重差别,虽然同样毁谤。

第一个,约心,你当时的心态。我们最怕的就是邪见的心,因为邪见的心特别坚固,第一个是邪见心;第二个是瞋心,瞋心是排第二个;然后才是愚痴,愚痴是第三个。就是看你这个时候只是一时的失念、一时的失言,还是你这个毁谤是有一种长久的累积而产生一种邪见。这第一个,约心。

第二个,约境。就是你在整个佛教界跟社会上是不是有很高的影响力,就是你这句话讲出去,对整个佛教、对众生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最怕是什么?你讲话还没关系,就是怕怎么样?你做成书。这个书本一流通,那不得了,那几千几万年,这本书只要在,你的罪报就很难出来了。约外境,就是他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有多深。

第三个是关键,相续。就是你造了以后的心态,有没有忏悔。你可能年轻的时候毁谤了正法,有心有境;如果你在死亡之前忏悔了,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就是你在死亡之前有没有忏悔,真诚地忏悔。其实以佛法来说,忏悔永远不嫌太迟,但关键要在死亡之前。所以这个罪报的轻重差别,可从心、境、相续三方面来看。

我们看智者大师。天台宗要修止观之前,一定有一个道前基础,除了修皈依以外,一定要勤修忏法。为什么?如果你一个人散散乱乱,也不是真的想要用功,那也就算了;如果你真的要一心行道的时候,一定要扫除障碍。如果说,我今生也没造什么罪,是的!但我们不知道我们无量劫之前,可能有谤过法,尤其是谤法跟五逆,尤其是谤法又比五逆更厉害。就是说,我们可能无量劫在某一个时段谤过法,结果到三恶道去了,经过辗转的痛苦。但是我们知道,谤法的后作用力是很长的,后遗症很长的。你看,一个人一听经就打瞌睡,听完经精神又来了,想要修学佛法就有事情障碍,这个就是障道。所以你稍微用心一点就知道,你的身口意只要跟三宝接触,就隐隐约约有一种力量在障碍你,这肯定跟谤法有关系,障道。今天如果说你不拜忏,那你的修行就永远事倍功半。尽管你很用功,但是前面的石头就给你挡住了。

所以天台智者大师建议我们修学者,最好一辈子修一次忏法。当然它没有期限,它是以见好相为期。就是你一定要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拜到梦中见到自己在洗澡,或者是见花、见光,见佛菩萨那最好。就是你一辈子在临终之前,“愿我临终无障碍”。愿我临终无障碍不只是你心中的期望,你要去修的,这不是靠运气的。就是说,你最好在死亡到来之前找一个时间好好拜忏。弘一大师说,见好相为期可能标准太高,就拜一年。你一天拜一部,专心地拜,拜满一年,至少你的障道因缘就消掉了,能够见到好相最好。就是怎么样?就是怕障道。

佛法最怕障道。当你跟圣道相应的时候,你自然能够灭罪。但是你圣道没有生起之前,最怕是我们的心在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跟佛号中间有一道墙壁障在那里,你这个佛号怎么念都念不进去了。这个墙壁不打掉你怎么念呢?你只要跟佛号相应那就不怕了,心与佛合、心与道合,那生死罪业就可以灭了。最怕就是你的心没有接触佛号之前被你的障道给障住了,这个最怕了。所以天台宗的勤修忏法是有道理的。

丑四、大悲莫说

佛陀做个总结。看经文。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这以下把这个毁谤的业因做一个总结。佛陀告舍利弗,毁谤《法华经》一佛乘的妙法,我如果要详细地说明他的罪障,那是“穷劫不尽”。因此我要慎重地告诫汝等,在未来世中,“无智人中,莫说此经”。这个人没有大乘的慧根,也没有大乘的信心,你千万不要跟他讲《法华经》,免得不信或谬解生谤。

蕅益大师说,佛陀为什么要讲这么重的罪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要我们末世弘法观机。就是你今天不要说,我觉得学《法华经》很好。对你是很好,但是你不能随便地不看根机就弘传。这第一个,弘法观机。第二个,令知避祸。让一般人知道避祸。我们对于甚深微妙法,你即便不相信都可以,但是你要怎么样?你要批评之前,请你谨言慎行。

在菩萨戒,对于甚深微妙法提出两点的说明。就是说,在我们菩萨修学过程当中,遇到一个甚深微妙法,我们没办法理解,应该怎么办呢?佛陀说没关系,你做两件事,你就可以安然的度过。

第一个,自处无知。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是有所不足的。就是这个法门太深了。为什么说一念心性又非空非有,又即空即有,“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就是非空非有。这种中道思想的确深妙,但没关系,我们站在谦卑恭敬的心,自处无知,就是我的水平太低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仰推如来。很多时候我们对法的信心来自于对人。我们对佛修皈依,我们相信佛陀说的话是真理。很多人说修学佛法依法不依人,其实我们现在这种水平没有资格讲依法不依人,我们是依人又要依法。我举一个例子。

很多的学者对佛教很多批判,蕅益大师跟印光大师对佛教有很多的开导,这两个你怎么判断呢?当然没办法判断,我们只能相信。你想相信谁?我们为什么相信古德?因为古德是有修有证的,学者他是找资料的。所以我们是因为相信智者大师、相信蕅益大师,我们是先相信人,然后再接受他的法,一般是这样子的。你说我相信佛,佛的境界太高了,所以我们先相信菩萨也可以,以菩萨为善知识。

总之,遇到甚深微妙法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谦卑,第二个皈依。这两种情况,你就能够闻大不谤。这是菩萨戒教我们的两个方法,第一个自处无知,第二个仰推如来。

子二、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 分二:丑一、明五双善人可为宣说;丑二、总结可说之相

前面是约大悲门,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这以下是约大慈。就是说这个人大乘善根成熟了,那你应该要及时为他宣说,让他增上。

丑一、明五双善人可为宣说 分五:寅一、过现一对;寅二、上下一对;寅三、内外一对;寅四、自他一对;寅五、始终一对

这以下有五双,明五双善人。五双就是有十种人,有十种情况是可以跟他说大乘妙法的。五双等于分成五科。

寅一、过现一对

第一科,过现一对。看经文。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过现一对,第一个是讲现,现世的慧根。说这个人“若人利根”,具足大乘善根。怎么知道呢?它有三个判断点:第一个,“智慧明了”。他对于中道的实相有清楚的理解。第二个,“多闻强识”。他不但对中道实相,他对于唯识、中观这种权法也能够通达,他还广学多闻。第三个,志求佛道。他有远大的目标,菩提愿。

这种人就是他今生栽培非常充足。智慧观照力、誓愿力,这个大乘佛法的两大指标,一个智慧,一个志向,这两个都具足。那这种人当然是你直接跟他讲《法华经》,他一定会马上信入的。就是今生的慧根深厚。

第二种人,他一开始可能因缘不具足,他可能亲近的道场是一个做事的,做义工的,但是对他也可以讲。为什么呢?这个人虽然慧根不够,但是信根具足。这个人过去生曾经亲近过亿百千佛,也不一定说一定是亲近到正法,也可能像法,也可能末法,总之他过去生曾经学习过佛法。而且植诸善本,他对大乘善法栽培过善根的,而且这种善根深心坚固,这种信心特别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就是说这个人今生可能懂得不多,但是过去生有善根。

蕅益大师说,怎么知道这个人过去有善根呢?“闻深妙法,欢喜信受。”

我就遇过这种人。我以前在新西兰上课,有一个人坐在前面,我讲《弥陀要解》的理观,我看他听得很专注,下来以后我说,你听得怎么样?他说他都听不懂。他坐两个小时,他说我听得很高兴,但是听不懂。信根具足!他觉得这个法好,就是他这个人有信心没有智慧,但是也可以,这种人也可以讲。就是说,过去生有栽培善根,但今生栽培不够,但是这种人他可以闻大不谤,也可以。今生善根栽培圆满的那当然最好,或者说今生智慧栽培不够,但过去生有栽培善根,而且善根坚固,也可以,这两种人都可以。今生的慧根、过去的信根,其中一个都可以。

寅二、上下一对

我们看寅二的上下一对。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上下,就是这个人对上恭敬三宝,对下慈愍众生,这个人是修福修慧的,也可以宣说。

先看对下,对下慈善。这个人对下特别精进。怎么精进呢?“常修慈心。”这个人大悲心特别重。重到什么程度呢?“不惜身命。”为了利益有情,乃至于可以牺牲生命,“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这悲心能够重到这种情况,是可以宣说的。

看第二段。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前面是讲对下,这讲对上,对三宝。若人对三宝具足恭敬心,而且是“无有异心”,特别的虔诚专一,绝不动摇。第二个,“离诸凡愚,独处山泽”。他不喜欢跟那些凡夫俗子一天到晚种种的戏论,所以他喜欢远离愦闹,好乐寂静,来修学佛法。这种人“乃可为说”。

蕅益大师说这一对是什么呢?就是福慧一对。精进修慈表示这个人福德广大,离诸凡愚表示这个人修学智慧精进。要么修福,努力地修福,修到不惜身命,常修慈心;或者修慧,“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等等。这种人福德、智慧,具足其中一个都可以宣说。

寅三、内外一对

看寅三的内外一对,看第一段。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这个内外。内,内护戒行;外,外近善友。这个人他对外喜欢亲近善知识。“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有些朋友是整天跟你吃吃喝喝,谈笑戏论,就是增长放逸、空过时光的这种人,你真的要修行,你要保持距离的。第二个,亲近谁呢?亲近同参道友。这个人经常可以跟你讨论佛法,彼此互相地学习,我们可以依众靠众。所以他对朋友开始选择,表示这个人已经有一种增上的心情了,这第一种,外求善友。

再看内。看经文。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第二种,他对于菩萨的戒法,特别十重——杀、盗、淫、妄、酒,说、毁、悭、瞋、谤,能够持得清净如明珠。菩萨戒能够持得好,这个人基本上两种功力是不错的,一个观照力,一个誓愿力。他能够有观照力跟誓愿力的加持,把十条戒持得很清净,而且他不止持戒,志求大乘经典,对大乘佛法有好乐希求之心,如是之人,可为宣说。

这一对,内护戒行,外敬善友。蕅益大师说,他所要成就的就是增上惭愧,这两种加起来就是增上惭愧。他有一种要追求增上的心,惭愧就是他经常能够自我反省。这种人是可以宣说的。

寅四、自他一对

看寅四的自他一对。

若人无瞋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这个自,就是成就自利的功德;他,就是化他。

这个人具足自利功德,是怎么说呢?“若人无瞋”,他内心没有瞋心。什么叫没有瞋心呢?“质直柔软,常愍一切。”质直柔软是很难了,一般正直的人就理直气壮。所以菩萨戒让我们理直气柔,就是你可以站在正义这一块,但是你要调柔善顺。一个人能够正直调柔,他的我空跟法空,他那种对法的执取一定很淡薄,尤其是那种法执一定很淡薄,所以他能够既正直又调柔,经常能够悲愍一切众生。这第一个。第二个,“恭敬诸佛”,对三宝有恭敬皈依之心,经常礼拜、赞叹、供养。

这种人,他那个自利的功德可以说是又有慈悲又恭敬三宝,这种人是可以宣说的。

看利他。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前面是讲自利,这讲利他。这个人是怎么利他呢?“在大众中,以清净心”,就是不夹杂名利,完全是依止大悲利他的心,透过种种的善巧因缘,或者譬喻或者言辞来说法,使令众生欢喜信受。

这个自他一对,蕅益大师说是一种悲智的修学。偏重自利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种智慧的增上;偏重利他的人,是偏重在下化众生的慈悲。不管你偏重智慧,是智增上菩萨,还是偏重慈悲,是悲增上菩萨,都是菩萨种性,大乘善根都是具足的。当然,大乘善根我们前面说过,有些人偏重信仰,有些人偏重智慧,都没关系,其中一个就可以了。你要么信心具足,要么慧根具足,都可以。

寅五、始终一对

最后看寅五的始终一对。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始终一对等于是一个总结。始,就是修学佛法之始。什么叫始呢?以恭敬请益为始,就是一开始恭敬请益。说“若有比丘,为一切智”,他追求的是一个圆满的中道实相。他不是一味追求有相的业果或者无相的空性,偏空偏有都是不圆满,他追求圆满的一切智。他怎么办呢?“四方求法”,到处去求善知识,谦卑地求法。求到以后,“合掌顶受”,恭敬心受持不失;而且心中“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这个“乃至不受余经一偈”,我们说明一下。在菩萨戒的意思,虽然菩萨要广学,但它是有次第的。菩萨要先专,先求专再求广。就像树一样,先把树干生好了,再往外开出枝叶花果。所以,你这个大乘佛法,你的本修、你的正科是中道实相,是一心三观。在菩萨戒上说,对于中道实相没有通达之前,你不能接触小乘法。小乘、外道的《论语》《孟子》都不能接触的,因为会先入为主。等到你对中道实相完全通达熟悉了以后,你不受影响了,你整个大乘的正见建立起来,你可以把时间分成三分,两分修学大乘佛法,剩下三分之一学习小乘、学习外道,可以的。就是说,你一个初学者就是这个态度,“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就是你要把你自己的本科给学好。作为一个大乘菩萨,你的功课就是建立中道的知见,然后再去参考其他的思想。是这个概念。

我们看第二段。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前面是讲修学佛法的开始,一个初学者,就是恭敬请益。你经过一段时间,大乘佛法知见建立以后,第二个就是以精进修学为重。后面就是精进了,因为你知见懂了,你这个车子就得上路了。什么叫精进呢?“如人至心,求佛舍利。”他可能要求一个佛像来礼拜或者供养等等;或者是求经,找一部经来受持,来顶戴受持。那么求佛像来礼拜,求经来受持也好,“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是一心行道了。

这段等于是说明,一个菩萨的成就,一开始先恭敬请益,最后就是精进修学。这种人都是大乘善根具足的,从这十种相状来看都可以判断,要么信根具足,要么慧根具足。

丑二、总结可说之相

我们看丑二的“总结可说之相”,这里做个总结。看经文。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

最后佛陀告诉舍利弗说,“我说是相”,前面有十种相状,就说明这个人具足大乘的慧根或者大乘的信根,以这两种善根,“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其实大乘的善根有五种,信、进、念、定、慧,但信是根本,慧是最后,中间的就是一个过程,信、进、念、定、慧。“如是等人”,就是前面十种相状的人,他听闻《法华经》一定可以信解受持,那么你应该要为他来宣说《妙法莲华经》,是这个概念。

〈譬喻品〉到这里告一个段落。〈譬喻品〉其实经文蛮长的,我们等于花了十堂课来说明〈譬喻品〉。整个〈譬喻品〉主要是讲一个观念,叫做“会权入实”。就是说,我们生长在五浊恶世,从现实的角度要马上求出离道,因为在五浊恶世会产生障碍,因为大火生起了、寿命短暂了。那么,我们在修习权法的时候,怎么样跟实法对接才不会伤害我们的大乘善根?所以它必须怎么样?把权法跟实法做一个会归。

“会权入实”,当然是一个理论,就是先权,然后会到法法消归心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会权入实的实际操作是什么?智者大师讲出四个字,叫做“一心三观”。所以,你一心三观你会操作,你就知道什么叫会权入实了。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

“一心三观”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叫做一心,第二个叫三观。我们一般人修学不重视一心的。比方念佛,你就好好念佛,就忆念极乐世界,求生净土。但是你这样子的修学就落入因缘的修证。落入因缘的修证的时候,你少一种力量,少一种你内在的、发自内心的自性功德力。所以,你一旦直接提佛号,那你只能够得到佛力的摄受,你没办法得到来自于内心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议”,就没有了。所以,人家念佛是两种力量,你念佛只有一种力量,因为你不重视一心的概念,你没有重视《法华经》的这个一心。所以,《法华经》的思想就是,在修学之前先内观,先不要提佛号,你要先内观真如。

什么叫内观真如呢?就把我们的心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点——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一念心为什么不适合提佛号?因为它受过因缘太多的染污。我们落入轮回以后,我们做过人,做过畜生,做过蟒蛇,做过老虎,所以这念心有善根有烦恼,有烦恼有善根。那你用这一念生灭心去念佛,问题就很多,这是因地不真。就是佛陀说了,你这个因地带有夹杂。

就是说,你不能用你现在这一念经过轮回、经过很多生命经验的心来直接念佛,因为,这个佛号跟你的心接触,它肯定受你的内心的影响。“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没有意见的。所以,你直接提佛号的问题就是,你这一念心在长时间轮回当中受过你很多人生经验的熏习,这个心是不能用的。那怎么办呢?调整一下,就是回光返照,找到你的内心的原始点。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雪峰禅师。雪峰禅师当时在福州。这个禅师是从山下一路地爬山爬到上面去,背着包包,很辛苦。到了以后,他见雪峰禅师,雪峰禅师问他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他说我从江浙而来。从江浙到福州有一段距离。雪峰禅师说,你远涉不易,辛苦了。你经过那么多的山,经过那么多的水,又爬到高山来见我,不容易。远涉不易,辛苦了。这个禅师就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说,我仰慕你的道德,我不怕辛苦。雪峰禅师讲一句话:“汝犹醉在!”说你还没有清醒,你还喝醉酒。这古人的修行,你看,谦卑求法,他马上跪下去:“请和尚开示!”雪峰禅师讲一句话:“出去!”这个人听了以后,当下开悟。

“出去”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这念心不能直接念佛?我们这念心有所得,沾了太多相状,就像强力胶:这个是好东西,这个是坏东西;这个是有道德,这个是没有道德。凡有所住,即是非住!我们经过这个相,诸位,虽然你说你可以判断相状好坏,但“判断好坏”就是一种执着,就自我设限了。所以你这种心量是不能修学的。就是说,出去!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离相,就是把过去在心中所建立的知见、观念通通放下,回到生命的原始点,就是一念的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如果不会回光返照,你就念两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念三遍。先把过去的相都放下,这叫安住心性实法,然后你再善知取舍。我们是先安住真如,再面对因缘。这很重要!就是实法妙,权法妙。虽然安住一念心性,在心性来看,娑婆不可得,极乐不可得,那叫做实法。但是我们一定要怎么样?一心还要修三观,要空假二观。当我们回归一念心性的时候,那生命没有什么取舍问题了,那叫一个安住。

但是安住以后,你开始怎么样呢?开始要从空出假,起观。面对因缘那就是取舍了:娑婆是痛苦的,极乐是快乐的;娑婆是染污的,极乐是功德的!所以在事相上要取舍,开始修四谛。取舍就是开始修不净、苦、无常、无我,诃责娑婆世界的苦,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

所以,整个《法华经》的思想就是内观外修。就是怎么样?先从因缘所生法的心,把它带到真如,然后回过来再面对因缘,内观真如,外顺弥陀。就是先安住一念心性,先从一心来修空假二观。

理论上,我们的生命重点是在改造因缘,因为我们现在生命就是不满意,因为娑婆世界的因缘对我们障道。就是说,理论上我们是要把娑婆世界的因缘消灭,把极乐世界的因缘打开来。但是为什么不要直接面对因缘?因为你的心带有很多的杂染跟有所得,直接去改造因缘你做不到。所以怎么样呢?先回到心性,再面对因缘,这个就叫妙法!

我再讲一次,先把心带回家,你要先超越因缘。简单说,你要先“没有因缘”,才能够“改造因缘”。你直接契入因缘,你就很难改变它了,我们的我执、法执这个因缘就没办法改变了。

阿罗汉一路走来他就是执着涅盘。阿罗汉为什么不能进步?简单地说,对阿罗汉来说是成也涅盘、败也涅盘。当初是“涅盘寂静”这个假相把他从三界里面带出来。按说他出来以后,他这个涅盘就应该放下,因为这是个过程,涅盘寂静不是众生本具的。诸位,我再讲一次,众生本具的是一念心性;只要是“法”安立的——三皈、五戒、四谛、十二因缘,都是佛陀要引导我们不要去做错事,所以“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如果我们不知道佛陀是善巧来引导我们,我们就会把它当真。阿罗汉一开始是把涅盘当真,在过程中没有错,因为你要放弃娑婆的快乐,你一定要东西来引导你。所以为什么说成也涅盘?他对涅盘的执取,成功把他从三界带出来。

那你后半段怎么办呢?如果你还执取涅盘,你就是裹足不前,画地自限。“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谁绑住你了?是你自己用涅盘把身体绑住了。这还好,遇到佛陀,告诉他这个涅盘是假相。我当初也没有虚妄啊,佛陀说,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你当初心量这么小,我跟你讲真如本性你也不能接受,所以我必须要捏造一个——不要说捏造,安立一个涅盘的快乐的相状来引导你。说,你不要在那边游戏,三界外有很多车子,你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而且是没有过失、没有火烧的快乐。

所以,佛陀在刚开始用涅盘的快乐来诱导三乘的诸子离开。离开以后怎么办?理论上这个人就全部休息了。当然佛陀不能这样做,佛陀要负责任的。佛陀第二件事情,要把他从涅盘带回心性,因为心性是真实的东西。什么叫真实?不管你用不用它,它永远都在,就日用而不知。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迟早要回归心性的,但是你越早越好。成佛的因地就是说,你要跟佛陀站在同一个平台去修一切法,你才会成佛。不能说佛陀站在真如,而你站在攀缘心,那这两个因地不一样。你要煮饭,结果你拿沙子去煮饭,这个因地不真,不是真实的因地。

诸位!我们现在要多用一点心,虽然我们这样操作多了一道手续。我们先内观真如,再带起佛号,但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你这个佛号跟一般人念的佛号会完全不一样。你这个佛号是从真如的心而起的,虽然这个真如不是圆满的真如,好歹是名字真如,它的本质也是真如。初一的月亮虽然光明微弱,它跟十五的月亮本质没有差别,所以六而常即、即而常六。虽然我们现在是语言文字的真如,但语言文字的真如至少它随顺真如,它是初一的月亮。那么你这种念的佛号叫做菩提的佛号,这个佛号会把你带到极乐世界,然后它不会消失。因为你的因地是一种成佛的正因,它会从你到了极乐世界陪你到初地、到十地、到成佛,你会受你现在每一句佛号不断的加持。如果你今天用有所得心来念佛,这个佛号是用生灭心、有所得心,你没有回归真如,这个因地是生灭相的,这个佛号把你带到净土,然后就没有了,因为你的因地就是有限的因地。

所以,一心三观的核心思想在一心,就是不管你做什么,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尤其是念佛。就是说,我们希望创造的佛号是来自于真实的力量,就是诸佛所证、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从那个地方发动出来念佛。所以你要用《法华经》的思想来念佛,就是两道程序:先调整心态,再提佛号;先内观真如,再外修佛号。

虽然说你今天多了一道程序,比较辛苦,但是你熟悉以后,临命终的时候它有什么好处呢?这个佛号不容易被破坏!因为你用离相的清净心,任何鬼神、冤亲债主要干扰你,不可能!因为这个因地特别坚固,并且特别圆满,到了极乐世界这个佛号还会继续地加持你。

这个就是《法华经》给我们的好处,就是权法、实法不二。我们同时要回归到圆满的佛性,我们同时要务实地面对因缘所生法。这两个不冲突,理观、事修不冲突,从现实的角度我们要到极乐世界,从心性的角度本来清净,本来就没有生死。

我们上次讲过一句话,“生本无可恋,死亦何须厌,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如果实际操作,应该相反,应该是说“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站在没有生死的角度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站在生命的原始点来改造我们的生命,改造我们的因缘,这个就是“权实不二”。整部《法华经》其实前半部都在讲这个,这是讲权实不二的概念。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下次就讲〈信解品〉。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CC读书(m.ccdushu.com)妙法莲华经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都市修仙从摆摊开始嫁偶天成乐游源玄武神君乌纱重瞧不起的小废物?家属院隐藏大佬成为魔皇的人族少年满级大佬在诡异世界乘风破浪错嫁总裁爆!冰凉凉的矜贵机长私下撩翻了傲娇男神住我家:99次说爱你六界之主奥特:震惊!希卡利隐藏的阴谋超市风云:美女老板娘的非凡日常上门龙婿叶辰大结局魔神乐园齁甜!漂亮宿主被高冷影帝叼走了明日方舟:我是大群幼神走错手术室,误把肿瘤当阑尾超级强者
经典收藏快穿之夫君是条蛇咸鱼他上加速综艺后爆红了系统:三观崩塌了,容我静静火影:岩石巨人吊打高达我隔着月亮,慢慢回头望重生嫁战神,我惊艳京都幸好正当时新婚夜,她带着药房武器库去流放家O总对我图谋不轨京剧猫:化身异猫,摸鱼吃瓜白描情书兔兔生存记游云惊凤无限流:欺诈师又开始骗NPC了一吻定情,总裁的天价影后宝可梦:开局抽到闪光捷拉奥拉?原神双穿:腰间挂满神之眼圣骑士编年史嫡女重生,嫁病弱权臣被宠冠京城1961刚刚入职的我获得了系统
最近更新梦穿丝路斗罗之开局签到曹正淳神风双子厉鬼求饶!对不起,贫道只灭不渡孪生谜影一人之下:炼炁为灵搞笑还侧妃?我送你归天还差不多小师妹修仙第一舔?她百倍返利!弥留之境赵有才和张小花的冒险传奇故事锁宫雀绑定恶人系统后我红了盗笔,谁叫我厉害呢白铃兰陆总,太太白月光另有其人萌娃奶凶奶凶,大佬全家宠疯艾米丽的谜团萌学园,因为怕死每天都在自保妻子偏爱白月光,离婚后她悔疯了穿越七零:军婚不好离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 妙法莲华经txt下载 - 妙法莲华经最新章节 - 妙法莲华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