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八章
农业机械这东西她实在是看不懂,也够搞不懂,这个拖拉机就是拖拉机,在她看来就是轮子大和小的区别,底盘高还是低的区别。
看了半天,没看出什么名堂,就知道这东西,种苞米得有一个,种花生也得有一个,不知道种麦子是不是也得有一个。
这要是买起来,那估计得不少钱。
琢磨半天,她骑车回家了。
到家的时候石头都回来了。
“哎,你今儿倒是早。”
石头看看她,“怎么这个时候才回来,干啥去了?”
“别提了,可是干死我了。”她在那说了半天的话,都没人说给瓶水喝。
“给我倒点水。”
石头给她倒了半杯子热水,又倒了点茶缸子里头的凉白开兑了兑。
于玲拿着杯子咕嘟咕嘟两口喝完了,“再来点。”
石头看她渴的不行,“慢点喝,喝太急再呛着。”
于玲第二杯水下肚,这才抹了抹嘴,“我去看联合播种机了。”
石头放下杯子,“看的咋样?”
“有倒是有,不算大,我看的那个是个苞米的,一下能播八垄,说是得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牵引。”
石头想了想,家里头没有拖拉机,大晓大象家里头倒是有,不过都是手扶拖拉机,牵引力估计也就20马力?
“我问了,这苞米的和长果的不一样,我这想着,估计麦子的也不能一样。”
这倒是,他今天在滨城的时候也跟他们打听过,其实很多地方早就开始联合播种机器了,不过这机器不便宜,小型的一开始也不算便宜。
“我问了问,你知道那机器卖多少钱吗?一万五,就这还是国产的价格,你说要是进口,那得多贵。”
关键是家里头那点地,这机器一年也就用一回,每一样都买一台?好像没太大必要。
“你说,这机器,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年就用一天?
剩下时间就放仓库里头,这玩意儿看着有点浪费。
但是不买吧,咱就得自己种,那也太累人了。”
石头听着媳妇说的,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为什么到现在这机器播种不那么普及,就是钱上的事儿。
他也是才知道,这国家老早就推广普及农机使用,你说拖拉机基本上家家都有了,那旋耕犁啥的也都会用,但是这个播种机,也就这一两年的才有。
一台机器几百块钱,一亩地才挣多少钱?买个机器,一年用一回,不值当的。
他听那伙计跟他学,他们那机器也不是很普及,都是兄弟家下三五家子合伙买一个,农耕了轮着用。
就这样,还不是那种拖拉机牵引的,很多是那种手推式的。
这要是跟媳妇说的那种喝机油,烧柴油的,一个机器上万块的,基本上没有。
“那咱怎么整啊?”石头暂时也没什么太好的想法。
“你说,这机器真有人买吗?”
于玲想了想,“你说要是有人买了,咱们租人家的用用能不能行?
一亩地给他多少钱,人家能不能租给咱用?
或者有没有人跟割麦子似的,就是出来干这个活儿的呢?”
石头想想,这个活倒是不错:“应该有吧?
不过这东西估计不能跟割麦子似的,跑出去几千里地,毕竟不算大型的机器,一亩地估计也就三十二十的,多了估计也没人用。
我估计也就在这十里八村的种种吧。”
于玲坐在炕上,踢了鞋,光着脚,让脚丫子放松放松。
这一天,走的脚都疼了。
她想着事情,脚尖一晃一晃的,一下一下踢着石头的腿。
“媳妇。”
“嗯?”
“你说,咱要是买个机器,让二哥和强子开着上旁村里去种长果和苞米,能不能行?”
“嗯?”
啥意思?买个播种机,完事儿开着种地?
“你想挣村里人的钱?”
这倒是条道,可是这玩意儿一万多,再配上个拖拉机,那估计得两万多了,这大轮子的拖拉机不能便宜吧?
“你一亩地收多少钱?这得多久才能挣回本钱来?”
“反正咱自己也得用,我想着,这眼瞅着就得种了,咋不买就得雇人干,雇人都是小事儿,花小钱。”
“我觉得不太现实,你买一台机器倒是容易,关键是长果一台,苞米的买不买?麦子的买不买?”
石头叹口气,这倒是,都不一样!
他捏住于玲的脚,摩挲摩挲,“这个事儿倒是可以再考虑考虑。
不过有个事儿我想说说,
我想着咱家大棚里头也得用机器,小型拖拉机也够用,小型播种机也好,早晚得上,趁着这次咱顺便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上一台呗?”
这,不买联合播种机,买蔬菜的?
“我今儿倒是看见好几种播种机,有那种跟小推车一样的,人推着就能走,卖七八百一台呢!你说的是这样的吗?”
石头摇摇头,他摸着于玲的脚指甲有点拉手,拿着钥匙上的指甲刀给她修指甲。
一边修一边跟她解释。
“咱不买那样的,那样的多累人?那种你跑上一天,也干不完一棚。
要是地里头在黏糊点,那都得干两天。
那种的没必要。”
他修修蹭蹭的,干上美甲了。
“咱要买就买那种挂在手扶拖拉机上的,直接开着拖拉机耕地,那点地,俩钟头就能弄完。”
给她修完脚指甲,又拿着给自己的修修。
“这样的机器应该不用上万块吧?”
她想了想,“大棚里头用的,都是种菜的吧?
要不就是种花的,也不用一下子七八趟吧?”
石头剪完了自己的脚指甲,搓着手凑到鼻子底下闻了闻。
“咦,你恶不恶心!”
恶不恶心的,都是自己的臭脚。
他无所谓的放下了钥匙,“咱这地方机器用的还是少了,我想着过段时间不忙了,出去看看人家大棚里头都用啥样的机器。”
出去学习学习,也知道外面都什么样了。
“我上次听大姑父说,人家那地方发展的老好了,都成规模了,叫什么寿光的。
说是政府鼓励咱们农村大棚发展,可以安排去参观学习。
我想着咱去跟人家学学,人家那的技术,比咱这强多了。”
哦,这个她知道,寿光的玻璃大棚还是啥的,确实很厉害,好像还有什么农博会,他们还有好些新品种呢,竞争力确实强。
国家的菜篮子工程嘛,人家起步早发展的也快!
“咱这一年才挣几万块,人家90年那会儿,一年就干出十来个万元户。”
这事儿于玲倒是头一回听说,九零年的万元户,那可是很厉害的。
“你想着去学学人家大棚里头的技术?”
“看看人家种什么是一方面,看看他们棚里头使唤的机器是一方面。
咱家要干活,就靠着二哥和强子,这会儿年轻,雇个人也花不几个钱。
但是要是跟机器比起来,还是机器划算。”
这倒是,机械化为什么会普及,不就是比人工省钱嘛!
请大家记得我们的网站:CC读书(m.ccdushu.com)九十年代进城卖菜更新速度全网最快。